清晨的天津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机械臂精准作业,无人集卡循着规划路线穿梭;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废旧汽车拆解线高速运转,将废旧钢铁、塑料等转化为再生资源;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居民将垃圾投入智能投放口,无需等待清运车,垃圾便即刻沿着地下管网,以气力运输方式“隐形输送”……这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天津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
从全国首个省级碳排放权交易所鸣锣开市,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再到城市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持续健全;从能源结构深刻变革,到循环经济蓬勃兴起,再到全民践行绿色生活,天津以系统思维破解绿色发展命题,走出一条从政策引领到产业转型、从创新推动到全民参与的绿色发展之路。
天津深学笃行习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让渤海之滨的“生态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亮色”。
市委、市政府印发《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围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开展污染治理、加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政策机制五大领域,精心部署24项重点任务,明确到2027年要达成的主要目标指标,为绿色发展布局谋篇。
在此基础上,天津敢为人先,出台全国首部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构建起“1+N”政策体系——1个市级碳达峰实施方案统领,6个重点领域专项方案、11个支撑保障方案协同,16个区因地制宜制定区级路径。
“条例不仅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边界,更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写入法条,让低碳发展有了‘硬约束’。”市发展改革委双碳工作处处长李芃表示,天津严格落实节能降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稳妥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严格新上项目能效准入,深挖用能大户节能潜力,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较低的能耗增速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节能执法逐步“长出牙齿”,“十四五”以来累计开展节能监察400余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37份、行政指导建议书27份,推动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近5000台套。扣除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后,2024年万元GDP(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6.8%,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节能目标,尽显绿色转型“天津效率”。
“天津在政策层面的创新,尤其是法规的制定与政策体系的构建,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从源头引导资源向低碳领域配置,对城市长期绿色转型意义深远,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军锋教授评价。
天津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城乡建设四大重点领域,以技术创新为钥,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助力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绿色低碳发展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纵深推进。
天津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为能源供应装上“绿色引擎”。蓟州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规划,“大同—怀来—天津北—天津南”特高压通道获核准批复,蒙西管道、唐山LNG外输管线倍,占电力总装机比重突破41%;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3%,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全国首家省级绿电绿证服务中心落地后,2024年绿电交易量达2023年的3.9倍,助力企业便捷用上“零碳电”。
工业是碳减排“主战场”。在新天钢冷轧薄板公司,AI(人工智能)系统实时分析海量生产数据预判设备状态,利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车辆、设备、能耗全流程实时监控,能源利用率提升15%。
如今,这样的转型场景在天津遍地开花。243家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覆盖多行业;实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9万余台套,推动12条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南港120万吨/年乙烯项目投产,天津石化炼油提质改造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并开车运行,绿色石化“压舱石”作用凸显。
去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挂牌。从总部落户到业务铺展,半年多时间里,5家二级单位、4家三级公司相继扎根,给天津注入“国家队”的雄厚力量,为循环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
在全国首个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国家级开发区——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废旧动力电池拆解线将镍、钴、锂等金属“点石成金”,资源利用率超95%。园区年均处理各类再生资源近千万吨,形成了“回收—拆解—加工—再制造”完整产业链,打造出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城市矿山”。
截至去年底,天津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网点4642个、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衔接”网点2976个,打造静海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滨海新区保税维修再制造、河东二手商品交易等产业集聚区。2024年,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营业收入增长7.2%,再生物资回收与批发业增长27%,主要工业固废、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越来越多“废弃物”变身“新资源”。
近日,参加“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的部分嘉宾走进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当了解到天津港在5G通信、北斗导航、大数据平台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后,俄罗斯籍贸易商安东·布托夫由衷点赞:“今天的智慧港口创造的是更高效、更绿色的文明对话。这里的智能化程度超乎想象。”
目前,天津港建成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新能源作业机械占比50%,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达到100%。
天津还大力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十四五”期间建成绿色建筑面积7737万平方米;七里海、北大港、大黄堡湿地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团泊湿地列入候选名单,湿地碳汇量计算管理平台投用,“城市绿肺”兼具净化与碳储存功能。
交通领域,绿色出行成为风尚。津城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6.1%;2024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是2020年的3倍以上;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且接入铁路专用线的工矿企业、物流园区,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超90%……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参与,人工精准合成蔗糖——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实地发生在天津工业生物所的实验室里。这项突破不仅揭开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的奥秘,更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变革注入强劲动能。
2300立方米雨水调蓄池如“巨胃”般悄然吞吐雨水,年省净水21600吨……只要工厂运转,园区便会“被动”降碳,仅依靠工厂的建筑设计,年减碳就可超过700吨。
“联想让智能制造与绿色零碳同向而行,体现了中国企业在低碳方面的责任担当。”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乌兰·努希茨汉在参观时说。
天津深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超低排放节能型发动机”“工业废弃物绿色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建成286个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石化碳捕集、绿色低碳化工等创新联合体;在天开高教科创园打造低碳科技展厅,连续3届举办“节能降碳先进技术推广会”,让“实验室成果”快速走向“生产线”。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与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天津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鼓励金融机构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加大绿色低碳领域信贷供给,优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
东疆综合保税区扛起“先行先试”责任,建设绿色租赁服务流程试行区,制定全国首个融资租赁绿色评价机制,落地全国首笔标准化绿色租赁业务,“天津模式”成为全国示范。同时,天津深化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连续9年在全国率先完成碳配额履约,创新开展绿电碳排放核减,让“碳资产”变为“真金白银”,激发企业参与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
“绿色金融解决了低碳项目的资金难题,还让‘减碳’变成了‘增收’,让我们发展绿色产业的信心更足了!”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人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
绿色发展没有“统一模板”,要在实践中探索路径、总结经验。天津以“国家试点+市级试点”模式分层推进,打造一批“试验田”——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树立绿色发展新标杆;天津经开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聚焦产业减碳、能源转型,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天津方案”。天津遴选河西区、宁河区等4个行政区,以及天津经开区、滨海高新区2个园区作为市级碳达峰试点——有的依托城区优势探索低碳生活模式,有的立足农业基础推进生态碳汇,有的聚焦工业园区打造全链条减碳体系,多元试点实践,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
今日的天津,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绿色低碳生活融入城市肌理,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在滨海高新区融汇景苑社区,居民王阿姨熟练地用手机扫描垃圾分类投放点的二维码,智能垃圾箱随即被激活,将手中的废纸箱等投入后,屏幕显示账户新增了500多积分。“这些积分可抵扣物业费、兑换地铁票等。有了‘绿色激励’,环保意识增强,再也没人乱丢垃圾。”她说。
环保理念化为市民自觉行动。2024年,天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超80%。
绿色消费活力涌动。南开区京东MALL超级体验店内,以旧换新补贴吸引消费者络绎不绝。市商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15日,商务领域累计发放以旧换新补贴超19亿元,直接拉动社会消费逾147亿元。政策加力扩围,上半年天津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2%,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5.4%。
绿色理念在社区治理与城市更新中落地生根。在南开区裕德里社区,南开大学团队将废弃轮胎改造成创意花盆,羽衣甘蓝与观赏花卉混搭种植,既美化了环境又为居民提供新鲜食材;柳林街区城市更新项目获国家绿色生态城区二星级认证,成为全国首个城市更新类绿色生态城区,老旧街区在绿色更新中获得新生。
在柬埔寨金边的鲁班工坊内,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团队自主研发的光伏、风电、氢能综合能源教学设备高效运转,成为当地开展绿色技能培训的“法宝”。截至目前,该工坊已培养学历教育学生3700余人,培训社会民众900余人,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天津力量”。
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深度合作,做优做强报废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家电和废旧有色金属深加工等领域的产业示范,搭建绿色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智慧物流园综合物流枢纽平台等载体,建设国际化的绿色产业承接平台。
监测数据显示,天津PM2.5年均浓度从2020年的48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提升6.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国控断面优良水体占比提升8.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清零;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72.6%,创近年最好水平。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速构建。蓟州区、宁河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等试点区域完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发布天津市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生态城去年生态产品总值达111.2亿元,较开发建设之初增长近21倍。”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黄永浩表示,这里实现了盐碱地向“绿富美”生态之城的巨变。
“全民参与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天津通过构建激励机制、推进绿色社区建设,联动校园、乡村开展绿色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共识。”王军锋说。
不懈努力,久久为功,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天津正以更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为世界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天津智慧”。(记者 陈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