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com官网证券之星消息,近期ST逸飞(688646)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公司是智能激光装备及创新工艺方案提供商,专业从事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锂电池电芯自动装配线、模组/PACK自动装配线等自动化产线,以及各类精密激光加工智能化专机、工厂智慧物流装备与系统,能够为客户提供“激光+工艺+装备”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的电芯、模组PACK制造以及电池回收/拆解领域,并延伸至半导体、医疗健康、家电厨卫、装配式建筑、汽车零部件等行业。
按照产品功能划分,公司主营产品可分为自动化产线和智能化专机。智能化专机是实现特定加工工序的一体化设备,一般由加工主机、运控系统、检测系统及机械工装等组成。自动化产线是实现多工序自动加工的产线设备,一般由多个智能化专机、上下料系统、物流传送系统、整线控制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组成。
按照应用领域划分,公司主营产品可分为新能源电池智造装备、智慧物流装备与系统、通用激光智能装备及改造与增值服务等。
(1)新能源电池智造装备业务新能源电池的生产可分电芯制造和模组/PACK两大环节,其中电芯制造包含极片制作(前段)、电芯装配(中段)和电芯激活检测(后段)三大工序。公司新能源电池智造装备产品主要用于各类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半固态电池、超级电容等产品的电芯封装、电池结构件组装、模组/PACK组装、退役PACK回收/拆解等工序段,具体情况如下:
圆柱全极耳电芯智能封装装备产品适用于圆柱全极耳电池的大批量、智能化制造,涵盖圆柱全极耳电芯切卷折、揉平/拍平、包胶、入壳、集流盘焊接、合盖预焊、电芯封口、密封钉焊接、氦检、清洗、组盘等全套装配工序,单线mm全系列圆柱全极耳电芯规格和不同工艺结构,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方形电芯智能封装装备产品适用于蝴蝶焊、长刀、短刀等类型方形电池的智能化制造,涵盖方形电池预热、冷/热压、X-ray检测、极耳焊接、转接片焊接、合芯贴胶、包膜、入壳预焊、顶盖焊接、氦检、装盘叠盘、密封钉焊接等全套装配工序,可兼容多种电芯规格,具有产品合格率高、生产质量稳定等特点。
电池结构件智能组装装备产品适用于各类电池结构件组装、焊接及检测,包含防爆阀焊接、极柱焊接、极柱铆接、塑料支架焊接、氦检、多功能检测、壳体表面毛化、蓝膜清洗等工序,具有生产效率高、设备空间利用率高、兼容性强等特点。
电池系统智能组装装备产品基于多项柔性工艺技术与精密激光焊接技术,适用于动力/小型储能/大型储能等领域各规格方形、圆柱、软包电池模组、PACK、电池簇及电池集装箱的智能化组装,搭载了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柔性工装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自适应激光焊接技术及智能产线信息化管理技术等,涵盖电芯分选、清洗、涂胶、模组堆叠、模组捆扎及结构件装配、汇流排激光焊接、模组外框(端/侧/顶/底板)激光焊接、FPC线束焊接、EOL测试、模组下线、箱体上线、模组入箱、模组固定、采集线安装、BMS装配、模组盖板安装、箱盖装配、PACK气密性测试、充放电测试等全套装配工序,支持异种模组随机混线生产模式,兼具柔性化、智能化等特点。在生产效率、良品率等关键要素上,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准。
退役PACK回收拆解装备产品适用于各规格方形、圆柱、软包电池PACK/模组的检测与拆解,涵盖电池包测试、PACK箱拆解、连接件拆解、电池单体分拣与测试,具有作业安全性高、生产效率高及自主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2)智慧物流装备与系统业务子公司新聚力可提供应用于智能工厂整线环节的输送系统、分拣系统、堆垛机、立体库、机器人、智能仓储管理控制系统等智能物流设备和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整线物流信息管理平台(LMIS)、智能仓储管理系统(WMS)、智能仓储调度系统(WCS)、智能AGV调度系统(ACS)、物流搬送控制系统(MCS)、仓储自动搬运系统(LCS)、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SCADA)等智能工厂软件系统。通过自动化物流装备与大数据平台的协同,为生产制造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提供全工艺流程的整体物流设计及实施解决方案。
针对半导体行业,子公司新聚力依托领先的半导体生产线物料搬运自动化技术和经验,推出了东风系列AMHS系统产品,包含天车搬运系统(OHT)、高速塔式提升机(Tower)以及线边密集库(Stocker)等核心设备,为客户提供覆盖原料库、晶圆切片段至切割前段、成品库等全工艺流程的定制化自动物料搬送系统(AMHS)解决方案,实现半导体工厂大规模量产条件下的高效、安全、无尘的全自动搬运和仓储。
(3)通用激光智能装备业务公司基于先进的自适应激光加工技术、柔性工装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自动化生产技术及智能物流技术等,创新开发了适用于整体橱柜、油烟机、烤箱、蒸箱、微波炉、水槽、洗碗机、洗衣机内筒、电热水壶、不锈钢水杯/保温杯等家电厨卫产品及集成建筑领域不锈钢、碳钢、铝和铝合金等金属板材、管材的拼接焊、搭接焊、叠焊等工艺的系列自动化焊装生产线和智能化专机产品,产品焊接精度高、焊缝美观、焊接强度高、可拓展性强。
(4)改造与增值服务公司改造与增值服务主要是对客户已有新能源电池生产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近年来,新能源电池行业发展迅速,下游电池制造行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进步,对已有电池制造产线的技术升级需求不断增加,公司凭借自身的技术和工艺优势为上述客户提供技术升级服务,改造与增值服务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主营业务为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在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方面,通过向新能源电池、家电厨卫、装配式建筑、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提供各类自动化产线、精密激光加工智能化专机及改造与增值服务来实现收入和利润;在智慧物流装备与系统方面,通过向新能源电池、半导体、消费电子、医疗健康等行业客户提供新能源电池整厂物流成套系统、半导体CIM软件、半导体AMHS设备、智能化仓储物流系统、自动化输送分拣系统、数字工厂可视化平台系统、智慧工厂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物流线核心设备供应的服务来实现收入和利润。
公司对外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激光光学器件、机械标准件、机械非标件、电气标准件、仪器设备及耗材等。激光光学器件、机械标准件、电气标准件等,由采购部门根据生产需要直接采购;机械非标件、仪器设备,定制化程度较高,供应商按照公司的技术及质量要求进行供货。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产品主要为定制化产品,对应原材料的类别、型号较多,公司采用“以产定采”为主,“适当库存采购”为辅的采购模式。公司采购原材料的付款方式主要包括预付、现款现货、月结30天、月结60天、月结90天等,主要采用银行转账和承兑汇票等方式支付。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产品为各类自动化产线、精密激光加工智能化专机以及智慧物流装备与系统,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和生产。另外,为提高产品交付效率,公司也会根据下游市场需求预测,进行备货生产。计供中心根据BOM进行物料采购,工程制造中心对产品进行组装调试,检验合格后发往客户现场,现场完成安装调试后由客户最终验收确认。另外,随着下游电池已投产设备存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已投产存量设备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因此,除设备销售以外,公司还为客户提供改造与增值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及服务销售主要为直销模式。公司的销售流程主要包括前期接触了解客户需求、技术洽谈制定技术方案、合同签订实施生产制造、进度跟进确保产品交付、产品运行满足客户验收等五个阶段。公司产品主要采用依照市场价格定价的方式,综合考虑市场供求关系、技术研发难度、客户订单规模、客户信誉、交货周期等因素,与客户协商确定最终价格,部分客户采用招投标定价的方式。结算方式主要根据合同约定按阶段收款,部分情况下根据客户需求通过融资租赁方式收款。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专用设备制造业(C35)”中的“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业(C3563)”。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公司主营产品属于“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之“2.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的“2.1.3工业机器人与工作站”,同时属于“5新能源汽车产业”之“5.3生产测试设备”之“5.3.1电池生产装备”中的“极片成型、极耳焊接、卷绕及叠片单机自动化以及连线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和“模块焊接设备”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所属行业为“2高端装备制造业”之“2.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的“2.1.3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同时属于“5新能源汽车产业”之“5.2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中的“5.2.2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
(1)高端装备制造业2025年4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标志着中国智能制造标准化战略进入深化阶段。在国家“十五五”规划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智能制造的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标准强国”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牵引、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关键性技术突破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多重驱动下,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迈进。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不仅能够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同时也是构建制造强国的战略支撑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通过多年的持续投入,中国在光学成像、机械系统、电气控制、人工智能算法和信息系统软件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促进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稳步攀升。随着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检测、数字孪生等智能制造技术在半导体、锂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渗透与广泛普及,半导体自动化设备、锂电池自动化设备等研发和进步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持续吸引着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的高度聚集,进一步驱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制造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也将向全行业扩散、普及,从而推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储能及光伏等行业生产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进一步释放相关行业的产能,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新能源电池行业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能源电池出货量的提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4.3%,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提升与技术升级需求将加速电池技术的多元化应用。GGII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中国动力及其他电池累计产量约697GWh,同比增长60.4%;在储能电池领域,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持续高增;同时,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出货量达到110GWh,接近于2024全年,上半年出口大增,预计2025全年中国储能系统出货200GWh以上,同比增速超过40%。从新能源汽车到储能、电动船舶、电动航空等领域,新能源电池应用边界持续延伸,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及数据中心BBU电池领域对新能源电池的需求正驱动全球电池产业进入新一轮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周期。
2025年新能源电池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大圆柱凭借全极耳工艺降本增效,正快速外溢到户用储能、便携储能、电动两轮车、启动电源、eVTOL以及人形机器人等场景;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通过半固态电池的过渡方案逐步实现全固态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推动电池安全标准与材料体系的全面升级;钠电池凭借资源丰富性和低温性能优势,正快速渗透对成本敏感且环境适应性要求高的场景。新能源电池的发展将通过技术迭代、产能扩张和新兴技术路线的产业化,推动锂电设备行业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和新增设备需求等方面实现持续增长。
(3)智慧物流行业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物流装备行业发展,并从政策上加强引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规划。其中,《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清晰指明了物流装备智能化升级的技术路径;《“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重点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智能化装备,加速智慧物流发展,推动物流领域向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则将“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列为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的重点方向,为物流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撑。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智慧物流装备行业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国内市场方面,2025年中国智慧物流装备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261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的1,041亿元增长21.1%;全球市场同步发力,2024年全球智能物流装备市场规模已达1,934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攀升至4,4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3%。行业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驱动与下游需求扩张的双重作用,其中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分拣系统及移动机器人(AGV/AMR)成为核心增长极。在新能源领域,全球新能源物流装备市场增速尤为显著,预计2029年规模将达45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1%。在“双碳”政策推动下,锂电池、光伏组件等新能源产业对高洁净度、高安全性物流装备的需求激增,直接带动了自动化立体仓库、穿梭车系统的普及应用。同时,半导体、生物医药等行业对温控、洁净运输环境的特殊要求,也催生了大量定制化物流解决方案的需求,进一步丰富了行业的发展维度。
公司专注于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与智慧物流装备与系统领域,坚持创新和质量双驱动的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升级,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行业知名的智能装备供应商。公司的自动化产线和各类精密激光加工智能化专机,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电芯、模组/PACK制造以及电池回收/拆解领域,同时也覆盖了家电厨卫、装配式建筑及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公司前瞻布局圆柱全极耳电池,在业内率先突破圆柱全极耳电池制造工艺技术难题,推出了圆柱全极耳电芯装配段全工序设备和圆柱全极耳电芯自动装配线等系列装备,具有先发优势,产线效率、良品率更高,且拥有更加完善的专利布局,形成了技术、工艺、产品、市场等多方面领先优势,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处于行业领先。2022年10月,公司“圆柱全极耳锂电池激光焊接设备及全自动组装生产”入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中国工业联合会发布的“第七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单。公司的模组/PACK自动装配线和智能化专机,具有高柔性化、多兼容性特征,自动装配线在良品率、定位精度和设备故障率等方面具有一定领先优势,整体技术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公司的方形电芯自动装配线和智能化专机,在焊接精度、密封耐压强度、设备故障率等方面具有一定领先优势,能够有效满足下游客户的生产需求,整体技术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同时,公司还将进一步加大新兴产品和重点市场拓展力度,推出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电芯结构件、钙钛矿等多类新型装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公司的智慧物流装备与系统在新能源电池、半导体、消费电子、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了一定领先优势,东风系列AMHS系统包含天车搬运系统(OHT)、高速塔式提升机(Tower)以及线边密集库(Stocker)等核心设备,可以帮助半导体晶圆厂实现大规模量产条件下的高效、安全、无尘的全自动搬运和仓储,系统整体设计行业领先,打破了部分核心设备的国外垄断,目前已经实现部分设备的国产替代。
(一)整体经营情况2025年上半年,公司始终围绕“激光+智能装备”平台化发展战略,持续聚焦主业,拓展新兴业务,稳步推进各项经营计划,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努力提升经营效率,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公司通过技术迭代升级与产品差异化竞争策略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加强海内外市场拓展力度,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海外市场拓展成效显著,海外订单实现稳步增长。随着公司工艺、技术的持续提升、产品矩阵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认可度的逐步增强,营业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同时,公司通过资本与业务的协同发展,积极布局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为公司高质量、可持续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1,942,704.68元,同比增长23.9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148,507.89元,同比下降55.06%。公司将持续秉承着“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保证、以创新为驱动、以服务为后盾”的经营理念,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综合采取提高研发转化与产品交付效率、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期间费用、加快核心装备的产品化与系列化升级、加大重点客户和海外重点市场的拓展力度、加速落实事业部制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客户回款管理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公司经营质量,提升公司盈利和发展能力。
(二)聚焦主业,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持续聚焦主业,对现有工艺、技术优化改进,对前瞻性技术开展系统性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升级,公司推出了智能激光系统、新一代密封钉高速装配站、新一代高速氦检机等创新产品,并发布电池封装、储能集装箱系统装配等全系列解决方案。在圆柱电池领域,公司全新推出“云轨”“星轮”“飞梭”三大系列组装线mm全系列圆柱全极耳电池,效率达25-360PPM,并已实现行业首条46系列大圆柱全极耳超充宽温电池量产线、新一代圆柱电池高速智能装配线系列大圆柱设备的批量交付,订单持续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大圆柱电池量产线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公司将高动态激光加工技术、激光加工质量闭环监测系统、精准定制激光调质系统及激光极片快速干燥工艺等新技术应用到固态电池极片制片环节,开发激光超快加工设备、激光刻槽设备,并与多家行业知名研究机构、客户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固态电池设备研发与市场应用,现已逐步实现部分产品的销售与交付;子公司新聚力通过材料应用优化、核心器件创新设计以及与AI及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了AMHS系列装备的稳定性与运维便利性,推动国产智慧物流系统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目前,公司产品已覆盖动力电池、储能、智慧物流、低空经济及人形机器人等多元应用场景,形成相对完整的产品矩阵,为公司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技术迭代,持续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激光技术+智能装备技术+工艺应用”三维一体的滚动创新体系,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为更多客户提供专业化、定制化解决方案,持续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保持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和持续高水平的研发投入,保证公司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能够快速攻坚新技术、新产品。在设备组装段环节,通过优化激光调质系统,利用光场分布的优化调控,有效保证熔池稳定性,抑制飞溅产生,解决了新能源电池焊接飞溅问题;持续扩充焊中检测系统,新增熔池高速监测及熔深检测系统,进一步保障焊接过程稳定性;创新3D振镜注液孔清洗技术,显著提升激光对电解液残留的清除能力,保障密封钉的稳定焊接;在设备前道工序上,通过研发大幅面高均匀激光能场极片涂层热处理装备,能够在保证材料温升及有效性前提下,快速实现极片涂层水分及溶剂的去除,以及通过突破极片涂层高速表面处理技术,极大提升激光装备对卷绕机速度的适配能力,助力固态电池技术发展。
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公共验证测试平台建设,配备了先进的验证测试设备和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开展检测业务,包含微观晶体结构、材料成分、光学器件系统分析、电性能等多项测试,覆盖领域包含新能源电池、半导体、电子、汽车以及五金等领域。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进第三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CNAS实验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筹备工作,并同步规划CMA、TUV等权威资质能力建设。未来将服务链上企业验证测试需求,为产业链研发创新提供更加专业、科学的技术与产品支持。
(四)全球化提速,海外业务规模提升公司积极拥抱全球化战略,全力推动海外业务迈向新高度。2025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列产品持续创新,为海外客户交付全自动储能集装箱装配线,覆盖从电芯处理、到PACK装配、再到集装箱装配和检测等全流程工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打造高效智能产线标杆,标志着公司全球业务拓展再上新台阶。在海外拓展方面,公司携圆柱/方形电芯组装线系列解决方案、电池模组/PACK组装线系列解决方案、电池整厂物流及仓储系统解决方案,以及智能激光系统等产品亮相欧洲电池展(TheBatteryShow)、2025韩国电池展览会(InterBattery),系统呈现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锂电设备与前沿解决方案,充分展现了“中国智造”的技术韧性,持续提升品牌能见度与客户黏性,吸引全球客户关注,通过精准对接客户个性化需求,与欧洲、亚洲、东南亚地区等客户建立合作,并在新加坡设立全资子公司,进一步提升海外业务市场占比。未来,公司将加速完善全球服务体系,实现设备安装调试、售后响应的本地化高效覆盖,以尖端技术和本地化解决方案助力全球客户实现绿色能源转型,在全球市场树立中国智造的新标杆,助力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
(五)产业链协同,拓展新兴领域布局公司联合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发布“激光应用与高端装备创新枢纽”,聚焦新一代电池智能装备产业、工业人形机器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高端装备、半导体先进封测及智慧物流等四大领域,打造“产业定义需求-技术响应需求-资本保障需求”可持续发展模式,致力于以国家级标准推动产业链、技术链、资本链深度融合,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创新合作新标杆。同时,公司与武创院携手成立合资公司湖北武逸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布局新一代激光与柔性智造技术,并与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合作,成立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将荆楚人形机器人项目作为创新枢纽首个示范项目,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公司不断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以战略合作与创新枢纽为纽带,通过构建多链融合的发展模式和落地具体项目,强化了产业链协同的深度与广度,并在新兴领域实现了精准布局与实质性推进,为公司及行业在前沿赛道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ST逸飞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良好,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240019号。